第575节(2 / 3)
气沉重,说道:“卿竭尽全力便好,务必守住洛阳。”
&esp;&esp;满宠留守洛阳的危险性,不仅曹叡心知肚明,满宠自己也是知晓。今满宠不提以死报国之语,曹叡也不敢多说什么,唯有希望满宠真能尽力守住洛阳城。
&esp;&esp;曹叡眺望着东方,好似想起什么,问道:“雍丘王(曹植)可曾渡河北上?”
&esp;&esp;“未有!”
&esp;&esp;吴质说道:“雍丘王以诸侯不得离封国为由,拒离雍丘。”
&esp;&esp;曹叡顿时气闷,说道:“下令改封为邯郸王,让其随朕渡河。”
&esp;&esp;“陛下!”
&esp;&esp;吴质犹豫少许,终于实话实说道:“陛下,雍丘王之所以不愿离国,非因封国之故,而是以为与其北逃河北残喘,不如归降大汉,以免受奔波之苦。”
&esp;&esp;为了让曹叡相信自己的说法,吴质将巾帛交于曹叡。
&esp;&esp;曹叡摊开巾帛,却见曹植在上面表示,汉兴魏衰已是不可阻挡,纵逃至河北,多半还会被南汉擒获,今不如早点归降。且曹植在信中强调,君主应当守国门、首都,今国家有失,他做不到弃国家而逃走。
&esp;&esp;见曹植在信中似有暗中讽刺自己之意,曹叡又怒又是悲凉。
&esp;&esp;确如曹植所言,君主为国家之首,岂能舍弃首都而逃?
&esp;&esp;今他为了苟延残喘,为了那微弱的希望,放弃洛阳城,迁都邺城。
&esp;&esp;今一旦迁都邺城,不知他是否再能回来。若是再次回来,不知是何身份!
&esp;&esp;将巾帛扔到火堆里,曹叡顿感惆怅,说道:“朕为天子,自有守备国都之职责,故本应与将士死守都城。但因形势之故,为国之大计,朕不得不离开洛阳。离开武皇帝所建之都,不得不先帝陵墓之所在。”
&esp;&esp;“昔王郎居邯郸僣号,时世祖在信都,畏王郎之势,欲弃走关中。然邳肜以邯郸百姓之所为而谏,世祖遂改旧志,奋发图强,兵破王郎,旋下河北,奠定基业。”
&esp;&esp;曹叡语气激动了些,说道:“然朕终不如世祖,今唯有弃走河北,重兴魏家之基业。然无论如何,若洛阳陷落,魏家之业不复存!”
&esp;&esp;说着,曹叡眼眶通红,说道:“莫非诸卿以为朕恐被贼所擒,或是贪生怕死吗?”
&esp;&esp;“朕是恐今朝一去,重归洛阳城,将为阶下囚,而朕将无颜面见二帝,魂难归九渊。”
&esp;&esp;曹叡这么久所挤压的情绪,在今下的刺激下,一并爆发出来。
&esp;&esp;他所接受的魏国根本就是曹丕所留下的烂摊子,北有鲜卑连连作乱,南面大汉岁岁北伐。而他手中无精兵大将,府库无余粮,人心不一。
&esp;&esp;他除了能委任曹丕托孤的大臣,他还能干什么?
&esp;&esp;他所信任的孙权、刘晔背叛了他,他还是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!
&esp;&esp;他一心想振兴曹魏,但曹魏在他手上却无法挽回地走向衰弱,直至将近亡国。
&esp;&esp;见曹叡情绪突然激动起来,甚至有些言语混乱。满宠、司马懿、吴质等人陷入沉默当中,不知如何作答。
&esp;&esp;曹叡或许明白自己失态,转身擦了擦眼角,挺直腰板,从另一侧的城梯下去。
&esp;&esp;身影是如此的寂寥,如此的无助!
&esp;&esp;司马懿与满宠互相对视,二人明白眼下的帝国就像曹叡的情绪那般脆弱,一旦有任何惊变,曹魏都将承受不住!
&esp;&esp;第724章 还于旧都
&esp;&esp;全琮兵破定陶后,借屠戮守城兵将之威,连下陈留诸县,并在七月初至荥阳。雍丘王曹植出城请降,全琮收入军中,交由霍峻发落。
&esp;&esp;高翔破城父,经谯县时,见曹氏宗祠比中祖庙规模更大,下令捣毁曹氏宗庙,掘毁曹氏坟墓。但在属下提醒下,特意放过曹参。
&esp;&esp;兵破谯县后,高翔沿途降破陈郡诸县,于七月至陈留境内,与全琮所部汇合。
&esp;&esp;七月中旬,因全琮在前开路,霍峻率军乘舟舸顺畅西进,沿途分兵占据滑台、石门、濮阳、白马等地,以防济水河道的安全。
&esp;&esp;与此同时,诸葛亮围许昌月余,城中兵将得知曹叡迁都邺城,发生哗变,挟持颍川太守长孙杨出城降汉。
&esp;&esp;颍川郡为旧曹魏高官聚集地,诸葛亮考虑到长孙杨深得人心,辟为丞相府主簿,令其协助马谡治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